微信矩阵

官方微信

扫码订阅

扫码开票

杂志内容

名相伊尹

文/施炳丰


华夏名相很多,可以列出几十、上百位,但能列第一的,必定众说纷纭。以时代、功业并举,把相位商初五帝的伊尹列为堪称名相。

伊尹生于伊水边(或被贩至)有莘邦国,今河南洛阳嵩县、伊川县或开封陈留镇一带(前者更为可信),所处夏之末,商之始,距今约3600年,即公元前1600年前后,和位于洛阳盆地东部偃师市的二里头文化核心区属于同一区位、同一时代,或者更准确地说他是彼时二里头的风云人物。他比万世之师孔子早约1100年;比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、一匡天下、成就春秋霸主的管仲早近1000年;比西周开国元勋,名虽垂钓、意不在鱼、只钓王侯,出谋演绎全球史上最早“军事演习”或“阅兵演练”——(黄河渡口)“孟津观兵”亦称“盟津观兵”的姜太公也早500来年……

伊尹(?-前1550年),原名阿蘅(见司马迁:《史记·殷本记》第三,岳麓书社),又名挈(见龚书铎、刘德麟主编《图说天下·传说时代夏商西周》,吉林出版集团),出生于空桑。据说,伊尹的母亲住在伊水岸边。她怀孕之后,有一天夜里梦到了神仙。神仙告诉她:“如果看到臼(古时舂米的石质器具)中冒出水来,就赶紧向东走,不要回头。”伊尹的母亲大为惊奇,第二天早晨起来,看到臼中真的冒出水了。她非常惊讶地把这件事告诉了邻居。于是大家纷纷向东奔去。走了一程,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。结果他们原先居住的村落汪洋一片。她非常悲伤,就在原地化作一棵中空桑树。这时,刚好有莘氏部落的一个女子路过,发现桑树大大的树洞中有个婴儿,就同情地抱了回去送至国君。国君见孩子生得可爱,来历又颇为传奇,就留了下来,取名为挈,交给了自己的厨师(看来伊尹是有师傅带成、不是自学成才)去抚养。挈在有莘部落厨师的悉心照料下长大成人,他不但手艺出众而且说话办事很有见识。很快他声名鹊起,贤德传遍四方。

微信图片_20240104151108.jpg


当时,夏正值暴君夏桀当政。许多诸侯开始不甘臣服,都想取而代之,其中雄心最大的是商部落的首领“汤”,就是那个在澡盆边上刻有“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”的商汤。汤胸怀大志,却苦无贤才。他听说了挈的贤名,先差人暗访一番,发现挈颇有才能。就派出使者,向有莘氏国君要人。但有莘氏因为喜欢挈的厨艺,婉拒了汤的请求。

汤很不甘心,想再去要人,又怕用强会伤了两边的和气。他转念一想,便有了主意。于是,汤再次委人去有莘氏,但这次不直接要挈,而是请求有莘氏将女儿嫁给自己,附带的条件是挈作为陪嫁。当时,商已经是天下数一数二的诸侯大国,能攀上这门亲事,有莘氏当然是求之不得。虽然舍不得放走挈,但毕竟是个厨子,与联姻这样的国之大事相比,就不值一提,于是爽快的一口答应。就这样,挈作为陪嫁奴隶“媵(ying)臣”(范文澜:《中国通史》简编P23,北京联合出版公司)来到了商。

到了商以后,汤为了更加深入了解挈,以防浪得虚名,便仍然让他身为奴隶、下厨烧饭做菜。为了引起汤的重视,挈就故意时而把饭菜做得喷香可口,时而或咸或淡,一次汤王就此责问于挈,挈便乘机向汤细说五味调和奥秘,旁及治邦理政王道,一字千金的《吕氏春秋·记春纪》载有汤王和挈的对话精要。汤王大吃一惊,大为喜悦,知道挈真是一位贤才,免除了挈的奴才身份,“举任以国政”(同上见《史记》)为尹——右相,因为生于伊水岸边,便名伊尹。

自此,在伊尹的谋划辅佐下,汤积极准备灭夏,创建扩展华夏史上第二个“一统王朝”——商王朝。

伊尹宅心仁厚,取信百姓。汤曰:“人视水见形,视民知治不。”伊尹曰:“明哉!言能听,道乃进”。一次商汤、伊尹出游,见野外张网四面,捕擒各种飞禽走兽,汤说未免太赶尽杀绝了吧,于是网开三面,诸侯闻之,感叹曰,汤王仁德,惠及禽兽。

他制典立章,以正君臣。“居上克明,为下克忠”,伊尹强调“任官惟贤才,左右惟其人”经常以“明德则天下存,失德则天下亡”等尧舜之道告诫商王。先后作《咸有一德》《伊训》《肆命》《徂后》,世传《伊尹》51篇,《伊说》27篇。对我国古代政治、军事、经济、文化、教育等方面都作出过卓越贡献。

他循序渐进,铲灭夏夷。伊尹辅佐汤王率兵先后灭了葛(今河南宁陵北)、韦(今河南滑县东南)、顾(今山东甄诚东北)等夏的属国附邦,十一征讨而无敌于天下,逐步剪除了夏桀的羽翼。

其次抓住时机,一举灭夏。为了测试九夷之师对夏桀的忠诚度,伊尹劝说商汤停止缴贡,结果夏桀大怒,“起九夷之师”讨商,伊尹看到夏桀仍然具有相当号召力量,认为灭夏条件未然俱备,继续纳贡于夏。大约在公元前1601年,伊尹决定再次停止对夏贡纳,夏桀虽然继而号令九夷,但“九夷之师不起”,应者了无,政治、军事上完全孤立无援。伊尹感到攻打夏桀的时机已经成熟,便协助商汤立即伐夏,“鸣条之战”闪耀千古。夏桀惨败逃走南巢(今安徽巢湖市),被俘获囚禁后饿死山中,夏朝遂亡。

他一生辅佐五帝,名垂青史。商汤为帝三十年,太子太丁未立而卒,乃立太丁之弟外丙为帝,即位三年崩;立外丙之弟中任为帝,四年而崩;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(商汤长孙)为帝。但这个“孙子”“不明,暴虐,不遵汤法,乱德”,伊尹以《咸有一德》《伊训》告诫,收效甚微,无奈,辅弼大臣毅然决定“放逐”君主太甲于桐宫商汤墓地(今河南偃师),摄政当国,以朝诸侯。太甲居桐宫三年,悔过自责,返归善性,于是伊尹迎帝太甲而授还于政,太甲从此修德,诸侯归商!演绎了一段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臣相放逐国君、国君幡然醒悟的佳话。

太甲崩,其子(商汤帝曾孙)沃丁继位,是为商王朝第四代第五帝,伊尹很长寿,据传活到百岁,沃丁位上丁未年过世,沃丁以天子之礼厚葬伊尹。

伊尹辅佐商朝四代五帝,倾心国政,实为华夏名相!